三博脑科的上市,释放出重要的政策信号——因为其专科医院性质,有强烈的医疗属性,或许更能代表监管者对民营医院上市的态度。回归医疗属性,夯实医疗基础,资本的扩张发展才能持续实现。
来源:诊锁界综合整理
(资料图片)
编辑: 宗正
5月5日,三博脑科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三博脑科此次IPO的发行价为29.6元/股,募集资金净额为10.62亿元。三博脑科今开盘报50.11元/股,截至发稿,股价涨幅达到78%左右,最新市值为83.19亿元。
招股书显示,三博脑科属于现代服务业(医疗服务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为 11.37亿元,超过3亿元,符合《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2 年修订)》中指标三的要求。三博脑科是以神经专科为特色的医疗服务集团,成立于2003年,由国内知名神经医学专家栾国明、于春江、石祥恩及资深医院管理专家张阳等人创立。
财务方面,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三博脑科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19亿元、9.87亿元、11.37亿元和5.32亿元,其中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经营业绩略有下滑。2021年,三博脑科经营情况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20%。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三博脑科实现净利润为5492.69万元、7407.91万元、8737.78万元及4045.83万元。
图片来源:招股书
三博脑科的上市,释放出重要的政策信号——因为其专科医院性质,有强烈的医疗属性,或许更能代表监管者对民营医院上市的态度。
相较于业务复杂、整合难度大的综合医院,近5年来,定位明确、价值链突出、扩张性强、成本相对可控的“院士办医”专科医院,越来越受到资本投资者的重视。
“院士办医”主要集中在复杂专科。在传统的线下医疗服务领域,民营医院主要呈现两个典型发展趋势:专业化和规模化。严肃型医疗服务受益于高学科壁垒和专业护城河,受政策鼓励,持续吸引资本加持。重点赛道包括肿瘤专科,神经专科,心血管专科,日间手术中心等 。复杂专科、院士办医、医研教一体。在极难突破的领域,找最顶尖的专家,钻研最新的技术,并自带人才补给,于是建起了其他医疗机构无法逾越的护城河,几乎成为一种“垄断”。而这于资本而言,再悦耳不过。
近年来,康宁医院、陆道培医疗集团、树兰医疗、武汉亚心、冬雷脑科等数家院士带头或医生办医的复杂专科医疗集团,融资、冲刺上市等动态接连不断,且收入已具备一定规模。这意味着这些以高壁垒专科为主、强调医疗严肃性的医院集团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商业发展模式,亦是体现了回归医疗属性的机构在逐渐获得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
过去十年,各路跨界资本纷纷入局民营医院并购市场,高调入场的房地产商、药企,甚至有卖茶、皮革、化肥等上市公司,一掷千金买下家医院,开始进军“大健康产业”。
不过,当年风光一时,也逃不了落幕的命运。社会资本投资医疗,从某种角度上很好地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但资本是需要回报的,仅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大型社会办医机构短期内想实现盈利几乎是难以做到的。若经营不善,现金流断、被迫“卖身”甚至倒闭的现象,或将逐步涌现。因此,经过一轮的洗牌,资本与医疗机构都逐渐趋于理性,外行跨界“野蛮生长”的时代已退出历史舞台。
民营医疗的洗牌期已经到来,回归医疗属性,夯实医疗基础,资本的扩张发展才能持续实现。回归医疗本质,做深做细,专科化和规模化一定是未来民营发展的大方向。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综合整理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