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趁曹操偷袭乌巢时攻打曹操的大营,这个妙计为何失败?原因简单。官渡之战的转折点乃是曹操偷袭袁绍的存粮地点乌巢,然而,乌巢失守时,袁绍本可以一战而扭转乾坤,只可惜他犯了一个大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三国历史上决定北方历史的一战,官渡之战,爆发了。当时曹操大军与袁绍大军相持于官渡,以当时的形势来看,袁绍一人占据四州,兵精粮足,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曹操兵力单薄,且有刘备在后方捣乱。因此袁绍几乎是胜券在握。
然而官渡之战的结局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一统北方。这场战役持续时间长达一年多,而转折点就出现在袁绍的谋士许攸反水,投靠曹操,提供了袁绍真正的存粮地点——乌巢。于是,曹操带兵奇袭乌巢,烧毁袁绍的粮草,袁绍军大乱招致惨败。
然而这里面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那就是曹操在偷袭乌巢时,袁绍一面派人救援,另一面也使用了一条妙计,派人偷袭曹操的大营。大家仔细的琢磨一下袁绍的这个安排,其实袁绍并不是所谓的蠢货,可以说这就是一条妙计,如若成功,曹操即使偷袭乌巢胜利,一样会大败。
袁绍本可以在这关键的一刻,用大军奇袭曹操大营,一战而扭转乾坤的,可是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犯了一个大错。在分析袁绍到底犯了什么错之前,先来讨论一下一般人的看法,很多人认为袁绍没能趁曹操偷袭乌巢时成功袭击曹操大营的原因是因为曹操早有防备。
其实这只是一个很次要的原因,不是真正的原因。就像曹操偷袭乌巢一样,袁绍照样是早有防备的,派了淳于琼等五员大将,一万多人护卫乌巢,不可谓防守不严密。而曹操只有五千人,为何还成功了呢?那么,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史书《三国志》对曹操偷袭乌巢的记载:“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歩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进,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这段话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曹操亲自带兵偷袭。第二偷袭差一点失败,若不是曹操亲往,关键时刻振臂一呼,这次偷袭百分之百会失败,官渡之战的结局就难以预料了。
再来看看袁绍知道曹操偷袭乌巢后的部署,《三国志》记载: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破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这段话也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偷袭曹操大营,袁绍没有亲自去。第二袁绍派了两个莽夫张郃和高览去,最后这两人听说乌巢失守,投降了。
所谓没有对比就看不出差距,从对比中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到原因,找到袁绍犯了什么错误。面对生死攸关的一仗,曹操是亲自前往,因为有曹操的存在才确保了乌巢偷袭的成功。而同样面对生死攸关的局面,袁绍却派了两个莽夫张郃和高览去打了决定生死的一仗。
所以,很简单,袁绍犯的大错就在于没有亲自带大军全力进攻曹操的大营,张郃虽是猛将,可也仅仅只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莽夫而已。倘若是袁绍亲自前去,舍命攻之,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曹洪能守住大营吗?几乎不可能守得住,而且有袁绍在,更不可能出现张郃投降的局面。
倘若真是如此,袁绍的这个妙计就真的实现了,就可以一战而扭转乾坤,只可惜袁绍只想到了绝妙的计划,却没有注重实施的过程,犯下大错,结果被曹操击败,从此无力回天!
关键词:
上一篇:全球即时看!黑龙江:迈向绿色制造新赛道 注入转型发展新动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X 关闭